虎符的由来及作用

编号:223154  四(5)班  潘祉谦  浏览:152

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,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,劈为两半,其中左半交给将帅,右半由皇帝保存。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,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。
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。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,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,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,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,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。
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,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,分为两半,两半的形状、铭文都是相同的,右半存于君王,左半发给统兵将帅,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。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,一一对应,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,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,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,才能生效。这就是“符合”二字的来历。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,一地一符,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。